11/3的商業週刊有一篇報導說明ING安泰為何出售給富邦金控,
在這裡幫大家整理摘錄一些重點。
曾是外商壽險公司市佔第一、目前仍是最賺錢的外商壽險公司,
大家一定會很好奇,為何ING會閃電以低於市場行情出售?!
正如ING安泰當初打的廣告─"世事難料!"

其實兩年前ING就有意將ING安泰出售,但價格是現在的三倍,
因此當時沒有人願意買,富邦這次便宜買下ING安泰,有三個疑問讓專業人士不解:
疑問一:20年來賺了近250億元,買家只付195億元就成交。
疑問二:淨值新台幣405億元,卻以淨值0.71倍出售。
疑問三:ING 安泰進入台灣市場第9年開始轉虧為盈,卻從沒分紅給股東。

台灣人眼裡是賺錢的優等生,但在荷蘭人眼裡卻是可能的賠錢貨,
關鍵在於,雙方對風險的認知不同,適用的會計準則不同,
從而對責任準備金的提存金額,產生巨大落差
ING集團在歐洲已於2005年試行新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
對風險的認定較台灣嚴格,因此ING集團總部將台灣分公司ING 安泰放入合併報表所提列的責任準備金遠超過台灣標準。
到今年第三季為止,ING安泰依據台灣規定提存的責任準備金是NT$4861億元,
責任準備金符合台灣的法定標準,是守法的乖寶寶。
但依新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NG 母公司必須為台灣ING 安泰再提存28億到33億歐元的準備金;
按當時匯率計算,相當於新台幣1120億元到1320億元,
1320億相當於ING 集團今年前三季獲利總額,比國泰人壽資本額還大,
在這波金融風暴後,ING集團本身都需荷蘭政府的金援,
怎麼可能還提撥千億給ING安泰,
這次ING集團會賣掉ING安泰,簡單來說就是「投入太多資本,報酬率卻很低。

話說這千億風險缺口是怎麼來的,原來是民國76年時ING安泰進台灣時,
為了打入市場,首先賣預定利率8%的保單,當時銀行定存利率約為7.3%,
而本土保單的預定利率在6%左右,一張保單的預定利率影響保費的計算,
預定利率8%的保單會比6%的保費便宜到3成,因此ING安泰業績成長迅速,
不過在歡呼業績高漲的同時,也重下了日後的惡果,
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預期保費未來的投資收益率,
ING 安泰保單債務成本(即保單預定利率)在5.5%至6%之間,
而過去三年半,ING 安泰的投資收益只有3.86%,
換句話說就是有利差損,可想做投資的報酬率還不夠付利息。

因此前幾年ING安泰不斷在推"老朋友專案",
就是讓舊保戶將原本高預定利率的儲蓄險轉成投資型保單,
以減輕保險公司的利差負擔,換成投資型保單後等於保戶盈虧自負,
這是業界都知道,也在撻伐的,只有可憐的業務被教育得以為真是為客戶好,
當公司政策的推手,在這一波風暴下,"老朋友專案"是不是真的好就很明顯了...。

富邦金控當然不是傻瓜去買一間會賠錢的公司,
畢竟ING安泰仍然是賺錢的,也沒有財務危機,
只是在不同會計制度下需提撥的金額不同,在台灣制度下是完全合乎標準的,
筆者之前文章也有討論過這類主題,
ING安泰還算是國內資本適足率前幾高的保險公司,
也就是財務會比很多家有保障,
【新聞討論】國內保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 
相較來說,國際採行的風險標準是比國內嚴格的,
因此國內和國外的保險公司相比哪個比較有保障也可藉此看出點端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uri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